早期一些主打 “挖矿” 功能的区块链手机曾高调上市。例如,糖果创世版区块链手机,定位为 “手机 + 区块链钱包 + 矿机” 结合体,号称无需额外操作就能定期获得 “糖果积分”,该积分可兑换指定商品与服务,其售价高达 3999 元。长虹 R8 麒麟手机同样以挖矿为卖点,用户打开手机内 Unicorn App,在网络畅通时即可挖矿获取优克币,这款手机售价 2999 元。此类手机看似赋予用户挖矿能力,实则性价比堪忧,其配置与普通千元机相近,却因 “挖矿” 概念大幅溢价。
除硬件外,部分手机挖矿项目以云算力租赁形式存在,用户无需购买实体矿机,通过手机操作租赁算力即可 “挖矿”。这类服务定价各异,一些平台推出月付套餐,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;还有长期套餐,若一次性购买一年或数年算力,费用可能在数千元。例如某云算力平台,入门级 100T 算力月租金为 80 元,宣称理论上可挖出一定数量虚拟货币,但实际收益受虚拟货币价格波动、挖矿难度调整等因素影响,充满不确定性。
手机挖矿项目还常以免费下载 APP,通过完成任务、邀请好友等方式获得虚拟货币奖励为诱饵。表面上用户无需付费,但背后暗藏风险。部分 APP 实则为诈骗工具,要求用户完成实名认证、绑定银行卡,甚至缴纳 “激活费”“手续费” 等,一旦用户转账,资金便有去无回。此前曝光的 “空投宝” APP,以领取比特币分叉币为名,累计窃取 3000 余条用户银行卡信息,涉案金额达 1200 万元。
从收益角度看,手机挖矿收益极低。以曾经热门的手机挖派币(Pi)为例,虽号称全球活跃 “矿工” 众多,国外易货共识价格被鼓吹为 100 美元 / 1 派币,但因其获取成本几乎为零(仅需手机点击操作),被专业人士质疑市场价值。且派币尚未在主流交易平台上线,其价格缺乏市场验证,更多是项目方 “画饼”。而比特币等主流数字货币挖矿,随着全网算力提升,手机算力微不足道,依靠手机挖到比特币几乎不可能,即便能挖到极少量,也难以覆盖电力等隐性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