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政策沿革来看,2013 年央行联合五部委发布的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,将比特币定性为 “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”,普通民众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,拥有参与的自由。但随着行业发展,风险逐渐凸显。2017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明确要求任何所谓的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、“虚拟货币” 相互之间的兑换业务。这一规定虽未直接禁止个人间的 OTC BTC 交易,但从根本上限制了交易平台的相关业务,使得交易环境发生重大变化。
在司法实践层面,个人之间单纯的 OTC BTC 交易,若不涉及其他违法活动,部分民事裁判观点倾向于认可其合法性。例如,个人之间一手交钱、一手交币,这种简单交易行为在民法框架下,因承认虚拟数字货币具有财产属性,而被视为受保护的民事行为。然而,现实情况远比理论复杂。由于虚拟货币的匿名性、去中心化等特性,OTC BTC 交易极易沦为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,一旦卷入非法行为,性质就会发生改变。
从常见违法风险角度分析,OTC BTC 交易可能面临多种法律问题。其一,涉嫌非法经营罪。若个人或机构以营利为目的,从事比特币与法币之间的大量兑换业务,类似于公开市场交易(OTC)商业运营,为法币人民币与虚拟代币提供货币转换服务并获取利润,便违反了我国《刑法》相关规定,可能被认定为非法经营罪。其二,存在洗钱风险。不法分子常利用虚拟货币交易难以追踪资金流向的特点,通过 OTC BTC 交易清洗非法所得。例如,接受电信诈骗、毒品犯罪等非法活动的赃款,再将其转换为比特币,随后在合适时机卖出比特币,使非法资金合法化。参与此类交易的人员,即便主观上未必明知资金来源非法,也可能因交易行为与犯罪活动产生关联,面临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刑事指控。其三,面临合同无效风险。从民事角度看,由于监管政策对虚拟货币交易的限制,OTC BTC 交易合同可能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,被判定为无效合同。一旦合同无效,交易双方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,应当予以返还;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,应当折价补偿。
从监管动态而言,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态度日趋严格。2021 年,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调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,央行约谈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,严禁为虚拟货币提供账户开立、登记、交易、清算、结算等任何金融产品和服务。这一系列举措虽未完全禁止个人 OTC BTC 交易,但从资金支付链路等多方面对交易进行限制,使交易难度大幅增加,也凸显了监管层对虚拟货币交易潜在风险的重视。
在国际上,不同国家对 OTC BTC 交易的合法性认定差异较大。美国部分州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有相对明确的监管框架,需遵循反洗钱、了解你的客户(KYC)等合规要求,符合规定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;而在一些国家,如印度,曾对虚拟货币交易持谨慎态度,甚至一度考虑全面禁止,后虽有所调整,但监管依然严格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,OTC BTC 交易看似存在获利机会,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。在我国当前政策环境下,参与此类交易可能面临资金被冻结、财产损失甚至刑事处罚的后果。即便在部分认可虚拟货币交易的国家,也需严格遵守当地繁杂的监管规定,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犯法律红线。